1月8日,由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艺术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腾讯家居红木频道、《品牌红木》全媒体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红木家具品牌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论坛围绕“红木新十年 拥抱新时代”的主题,采用“主题分享+高峰对话”形式,探讨了红木家具行业的新时代发展和设计、收藏、文化、标准等话题。
针对产品同质化的行业痛点问题,曾与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知名媒体人杨澜合作,2018年度首都设计提升计划杰出设计人才,美国《室内设计》杂志颁授“设计名人堂”正式成员,多件作品荣获德国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香港DFA Award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金奖等的设计圈名人石大宇带来了《原创》主题分享,结合自身的设计作品为怎样结合中国精髓做家具设计带来思路。
中华文化人物、著名美籍华人产品设计师石大宇
以下为主题分享的观点整理:
任何一件产品的源头就是设计,所以我们要讨论设计的时候就要讨论到原创。在讨论设计好坏之前的第一个门槛就是这件设计是不是原创的。设计专业有明确的道德规范,抄袭是不容许的。既然要做设计,就需要原创。剽窃在设计行业就是一个重罪。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生存,因为自己做设计做得很辛苦就去抄袭,不能因为追求名利来牺牲他人成就自己。所有背叛、出卖自己同行(指设计行业)的行为永远是受人唾弃的。
原创是什么?
做创作的人,心中有一个主张、想法、理想,为了将它表达出来与人沟通,于是借由不同的材质、媒介、载体、手段、方法去呈现。比方说画家用画笔和颜料,音乐家就用乐理,乐器和声音;然而在表现主张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的问题产生,于是创作者必须靠自己去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参考借用别人的答案套用在自己的问题上。能够自己去找答案,也不计较是否为标准答案,就是原创。
原创不是发明,而是一种思考模式,一段如何去找到答案的思维过程。最后所产生的结果不论好坏,它就是在诚实面对自己后,属于个人的原创产物。
时代催生了新材料,新的工艺技法和不同的价值观,我认为可以重新诠释经典,但必须超越原作才有意义。
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在哪?
我在国内这八年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般大众或是一般消费者、对艺术和设计是分不清楚的。其实艺术跟设计有非常大的区别,但是又有很大部分重叠。艺术和设计的区别,最简单的方式来分辨,就是“使用痕迹”,艺术品上面很少会出现收藏者或欣赏者留下来的使用痕迹(古今中外唯一的例外是大收藏家乾隆皇帝),因为艺术品多半是供人收藏和欣赏的,不是让人来使用的。设计都是有预先设定的功能,因被赋予了功能而被人使用,在设计物件上留下使用痕迹是必然的。
我投身设计工作三十年,从2007年开始才研究探索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设计思维,但这短短的十年我的感悟最深刻。我把这感悟浓缩为一句设计座右铭,“以独特的美感掩盖最准确的功能”,这也是我对设计无止境的追求。设计最终的价值还是因为功能而生的美感。一件设计只有功能没有美感当然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功能、材料、结构、工法,所以一般我会投入80%的精力解决这四个问题,只留下20%的精力讨论审美,但审美达不到要求时,这个设计就要全部推翻重新再来。不是说不计较审美,审美是最重要的。因为是在做设计,不是艺术创作,所以成熟,认真、认份的设计师,会将设计和艺术分得很清楚!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来讨论设计的审美。为什么不说设计“美学”,美学是很高的层次,属于哲学的领域,要概括理解许多不同领域的学问。学习设计、艺术学科的人充其量只能讨论自己认定的一种审美。设计的前身就是工艺,讨论设计的审美也就概括了工艺审美。什么是设计的审美?任何“设计”都是因功能而生的,所以设计之美也来自于功能。单纯追求物件外观的美是狭隘的,不应是设计审美所探讨的。所谓功能和审美的平衡是不真实的。由一件设计作品所赋予的功能而成就的美好事物,那种美的境界, 要远远强于设计作品本身的外观之美。刻意强调功能和与其外形表象美感的平衡是做作的。老实说,功能和审美平衡不了!
石大宇先生以自身作品为例解读原创设计的思路
如何将当代审美需求与传统文化基因结合?
材料是自己土地上生的,材料对人们是有价值的,自然就会对应出对材料通透理解后而生的工艺,以此,匠人们通过有纪律的劳动和一丝不苟的自我要求,以淳朴,诚恳、谦虚的心态所创造出的器物,除了具备准确合理的功能外,更能散发出纯粹自然的,“将自己最好的献给他人”的那种温暖、幸福、动人的美感,而这些都属于在地的文化基因。
针对在地人当下生活上的需求,根据材料特性和因时代进步所催生的工艺技法所作出的当代设计,其审美同理,是设计师和匠人虔诚执着的心所驱使的创造行为。
中国的设计思维是什么?
我们学设计都是学西方的那一套,在亚洲地区,工业革命之前有关各国历代的传统工艺或设计,尤其是华人地区的设计学院从来不教。身为中国人,我们理应要去理解中国人的设计思维是什么。我认为传统中国的设计思维有一部分是谦让。谦让源于“敬畏天地”。因为我们以农立国,传统上一向敬畏天地。
我认为中国设计最重要的思维是敬天,是谦虚,是“让”的精神,榫卯就是让的概念。要连接固定,凿出一个孔才能把榫卡进去。卡进去后,中间留一点点缝,用于热胀冷缩,这就是给人家空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就是包容、融合。中国传统斗拱榫卯的建筑地震也震不垮,并不是因为盖的房子多么坚固,而是你要摇我跟你一起摇,顺应自然。传统中国人讲敬天,而非人定胜天。
二十世纪一位很重要的大师级丹麦设计师Hans Wegner汉斯魏格纳做出“中国椅”,可以认定这是受圈椅的影响。但因时代的更迭,圈椅最美好、最有智慧的部分可能也被西方人简化和省略了。圈椅最美好的部分就是它的材料、比例、结构、如何提供正确的坐姿以及有智慧的榫卯工艺。我试着用竹,重新再探讨圈椅,做了椅刚柔。这张椅子的执行困难度极高,因为要将竹子的特性一次性表达在这椅子上,同时展现竹的刚性、韧性、 弹性及可塑性。刚性:四条椅子腿,以竹原生的结构为基础与启发,将多余的竹移除,余下的竹条呈120度排列。可塑性+韧性: 靠背-从椅腿延伸上来的支撑结构。弹性:座面-天然竹条。可塑性+韧性:从靠背延伸至扶手的圈。史上第一张可堆叠全竹制圈椅。
我也用官帽椅的基因做了“椅.悠闲”,这张椅子源于4出头官帽椅。以竹材来体现,将搭脑(靠头)的部分加宽延伸。我发现竹编编出任何东西都在体现它是一个结构(竹纤维):大部分竹编的器物都是有机造型,不是平面的,能够做出那样的造型就是一个完整合理的结构。我以这样的概念,将竹篾加粗,以竹编的概念,让它变成更粗、更强壮的结构。这是一种新的用法。我用竹钉、蜡绳替代胶水粘合剂。以榫卯、捆绑的方式固定是合理而坚固的。
虽然这些都是用竹材根据其材料特性而生的设计,但我想强调的是材料特性,红木这么多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材料特性。根据每一种红木的特性,可以重新定义出适合于当下和未来生活方式的器物,这值得我们来深入探讨。
我一直想要了解古人在民间是如何使用我们现今所定义的传统家具。现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西方的影响很深。西方有一种好用多功能的家具名为 “Daybed”,直翻就是“日间的床”,中国传统家具中也有一多功能好用的叫做“榻”,我想要还原古人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到底是如何使用“榻”。在做调研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在明代崇祯刻本《金瓶梅词话》第五回 捉奸情,“郓哥设计”的章回插画中武大郎捉奸的现场:有一凉榻,西门庆狼狈地躲在榻底下,榻旁立着一个衣架,架上挂着两人的衣物,潘金莲衣衫不整的露着一双腿挡在门口,指着西门庆说话。这下我明白了,中国的榻也是古人日间(出轨)用的床!自古至今,捉奸见双这事,一直以最生活化的方式不断上演!也终于明白了中国的榻和西方的Daybed在功能上是相通的,同样的适合于现代人所使用,也明白了 “榻”与 “架” 同时存在的合理关系。我既然想要设计张属于现代中国的竹榻,榻旁边也应该要有个衣架。在实用的功能上,是合情合理的。
石大宇先生带来《原创》主题分享
很多学生或者设计师问我,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人做过,不知道要做什么?
我们讲民生,指的就是食、衣、住、行、育、乐,(教育养护年幼者,供养年长者以及娱乐),还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每一个字下面延伸出的都是设计,可以说是有做不完的东西!
珍惜!
我最早是从事高级珠宝设计,接受过严格的工匠训练,是真正动手的人。曾是任职于全世界最高级,最珍贵的珠宝品牌Harry Winston的设计师。此品牌出品的也是全世界最稀有的珠宝。在此行业看待材料的态度是只要是人工的,非天然的材料都是最贱的!所以从设计到制作的过程都是以最审慎,最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天然贵重材料。在开展计时,一向是以高过材料价值的用心设计来对待!可能是早期养成的习惯和观念,我认为材料是天然的好,只要是天然的均不分贵贱。以最谨慎的态度来设计。
红木家具该如何创新?
红木是木材中最高级的,价格最高的。同理,不该暴殄天物!应以最高规格的审慎态度设计制作。但红木家具要创新,我觉得可以绕开“明式”这沉重的历史高峰。比方说传承下来的“榫卯” 工艺技法可以当作学习的宝库。但再重新探讨每一种红木的材料特性,针对当下的生活方式来发想出不同但合理的生活器物或是家具。往往创新的设计,伴随孳生的是新的工艺技法,或创新的榫卯工艺技法!二者结合才是真正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创新设计而已。有的设计师能想出好的创意但执行不了。而创新的工艺技法自然就增加了抄袭的难度,所以创新设计随之而来的创新工艺技法更重要。如果拘泥在传统的榫卯工艺技法,因为跳不出这框架,出来的东西可能还是在重复。新的设计只用老的工艺技法其实是跳不出原本框架的。红木是很贵重的木材,我们当然要珍惜、要谨慎运用,以最高规格来要求设计品质和工艺品质,如此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市场。
(来源:品牌红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