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的书房里
尽情徜徉在书香的海洋中
领略大千世界的神奇
学习百家学说的奥妙
STOP!今天我们不说这些开学季已到!孩子的暑假作业做完了吗?老师布置的亲子课外活动搞定了吗?孩子的书房装好了吗?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心放下,心无旁骛地读书,一定会有所收获。读书,写字,抚琴,吟诗,作画,品茗,闲思亦可。可逍遥于笔墨间,驰骋于书海里,可悠然见天地、见山水、见自己。
理想书房,滋养心神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家可以没有客厅,但一定不能没有书房。躲进小楼,“偏安”一隅,吟诗作画,闭门读书,或是二三好友相聚,奇文共赏,疑义与析。
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一张画案,一把官帽椅,便有了书房最初的模样。书房,古称书斋,是古代文人专门用作阅读、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间。
书斋之贵,在于养性明示,隔绝尘世,使人品格高尚,心宁神静。即使书斋演变成了书房,有更多使用价值,但对于读书人的意义一直都存在。书斋中,画案以平头案为主,面板宽阔,宣纸平铺,可做天下文章,亦也可作画,枯藤老树,兰草梅花。四周置椅凳,主人使用时可站可立,也可坐于画案后的官帽椅。椅下有脚蹬,可以保持脚下干燥温暖。展卷于案,踱步闲赏。
一件经典的明式家具,周身无一出榫,表面无一竹销。每一根线条都精巧流畅,直线条也方中带圆,可以读出书法中小篆的味道。书架和“万历”柜用于展藏书籍、卷轴及其他珍品。在这有限的方寸之上,注入清丽的色彩和笔墨的清气,将生活赋予真意和诗性。
开阔胸襟逃离繁华,安享静谧。
一器一物,一书一案,将雅趣与人文知识相融,以器达意,淡泊宁静滋养心神。
目光所及 气质非凡
宋·苏东坡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是嘉祐六年(1061年),苏东坡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作于他从凤翔回到长安之时。苏东坡在凤翔期间,董传曾与他相从。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的意气风骨。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道出了知识与文化对人气质的影响。有文气的人更耐看,而且越看越有味道,交往起来让人感到舒服。这就是特有的美。这种美之持续和恒久就可以称之为美德。好读书者,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三月不知肉味。
人的性情、修养和境界提升之后,必定由内而外显现出美好的气质和韵味,所谓的“书卷气”即由此而来。
方寸之间 必有天地
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往往成为读书人的精神符号。走进书房,便可摆脱世俗的束缚与劳累,回归安逸与自由。
以诗书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刻苦攻读是读书人的本分,也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丰富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前人的智慧能够让人豁然开朗。读书可以让人分清忠奸善恶、学会孝悌廉礼,培养人们高洁的品格。方寸之间有天地,此心安处是书房。古代文人墨客在书房的时间远超过其他地方,故书桌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文人色彩。而以红木家具为主体的古典意蕴营造需求在书房中更为明显。书桌不在于大小,即使只有1㎡的空间,也是居家学习时高效的书桌台。
中式书房 修身养气
中国有“相由心生”之说,读书可以养心,心得滋养而显于颜,读书可以美容。曾国藩则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林语堂先生说,书房充满着古雅,中国人的气质在书房之中。一间书房,对一个人的气质涵泳陶养,是俗世的物质攀附所不能比拟的。书房之器,古雅可爽精神,案上之书,明净为陶性情,一间书房,一个安乐窝。而中式书房,其东方沉淀和古韵风情,更是无不体现着中国人骨子里温润儒雅的性子,使人身在其中,感受沉静悠然。
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写道:“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张书桌,每个主人都应该拥有一间书房”,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不如给自己打造一间理想的中式书房,给孩子置办一套红木书桌,在时光流转中,阅见生活之美。